●賈登榮/文
  巴黎是公認的全世界閱讀氣氛最為濃厚的城市之一。人們熱愛純文學、純藝術的程度,是許多地方無法比肩的。讀書,在這裡成為了一種風尚、一種習慣。作為職業編輯的安妮·弗朗索瓦,是這座城市裡眾多愛好讀書人中的一個。在這本《讀書年代》中,作者將自己三十年的讀書生活,通過52篇短文,一一道來,通過這些平淡而有趣的讀書生活記錄,講述了形形色色的讀書故事和讀書話題,讓我們認識到一個典型的為書而生存的人,一個愛好讀書如痴如醉的人。
  通過她的這些文字,來瞭解一下安妮·弗朗索瓦對讀書的熱愛程度吧!
  ——“一天夜裡,和所有讀書成癮的孩子一樣,我被門縫裡透出的光線出賣了,從此被迫轉入打著手電筒偷偷讀書的地下狀態。我整個兒縮在被子里,被窩留出幾條縫隙,儘量不悶壞了自己。”“每天入睡之前,我必須看會兒書,這種讀癮根深蒂固——哪怕凌晨四點了,不給我來點兒是睡不著的,於是再翻上幾頁。”(啟蒙:書和床)
  ——“借來的書是神聖的,打開它已經是一種褻瀆。把借來的書塞進包裡帶回家,我高興得就像剛從郵局領完養老金的老婦人。”(借書讀的折磨)
  除了以上這些敘述之外,在“旅館里的書房”、“在眾目睽睽之下心安理得地看書”、“機場的悲劇”等篇章中,記錄了安妮·弗朗索瓦日常讀書的情況。透過這些字裡行間,我們清楚地看到,安妮·弗朗索瓦的生活,始終和書緊密聯繫在一起的。她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,一個讀書成癮的人,對書的眷戀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。
  讀安妮·弗朗索讀書的故事,給人有“似曾相識燕歸來”的感覺。覺得這不是一個遙遠的法國人在敘述自己的讀書經歷,而是我們身邊的讀書人在講述自己讀書的故事。看來,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,不管哪個角落,無論是黃皮膚還是白皮膚,大凡喜歡讀書的人,讀書的經歷都是相似的,讀書的故事都是大同小異。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,安妮·弗朗索瓦才會在書說,“書讓我們心有靈犀”。是的,是書的魅力,讓人類文明的種子,在天涯海角吐蕊綻香,引領人們前行的道路。
  當然,對於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,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認識,也不盡一致的。安妮·弗朗索瓦同樣有一些與眾不同的“怪癖”!比如,在“書里塞滿記憶的標簽”一文中,她就寫道,她“捨不得在書頁上折角,並且怎麼都不願意用書簽。”和大多數人喜歡用“書簽”的習慣,恰好是背道而馳。
  在《讀書年代》中,作者還分享她對“防盜磁條”、“書腰”、“條形碼”、“藏書票”等的獨特見解和看法。當然,最意味深長的,還是這篇“獨一無二的樂器”。安妮·弗朗索瓦在文中傳神地寫出了她讀書時奇特的感受:“拇指迅速掀動書頁,引得疾風乍起,書便開始哼哼唧唧、啁啾呢喃。每本書都是獨一無二的樂器,在演奏者指下發出不同的聲響:‘七星文庫’有長笛般清揚高亢的音質,《小羅爾詞典》則是巴松低沉莊嚴的音色。”如果不是一個對書瞭解得十分透徹的愛書家,哪能有如此至深的體會呢?!  (原標題:書讓我們心有靈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h62rhoq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